高校的校园文化主要是以高等院校师生特有的思想信念、心理素养、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等为主导,以一定的精神状况和文化气氛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型亚文化。其主要的物质根源是校园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建筑群,其主要表征是大学校园独特的人际交往关系、行为模式以及学校的报刊、讲座、学生社团和沙龙等文化活动。
一、高校校园文化的范畴属性。
高校的各种校园文化具有不同的范畴和属性,就表现形式而言,其属于学校思想意识范畴;就涵盖内容而言,其是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和育人目标的具体反映。即根据立德树人教育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学生发展方向任务,全方位运用校园内外的先进文化、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等教育资源,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方向指引、学习规划设计以及学术氛围营造等。其目的在于把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成真正有政治理想与职业道德,并且遵纪守法、合格可靠的社会接班人。
二、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。
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,新时代高校的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、精神、制度与行动四种基本的文化形态组成。物质文化主要泛指大学校园的内外部物质环境,不仅是指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、地域风貌等外部自然环境,还包括校内园林绿化、建筑路径等人造景观,以及其他教学科研装备、文化和生活设施等物质基础。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精神文化,是指在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引领下,以培养广大师生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为建设目标的内在理想文化。
精神文化的形成主要包括校风学风的建设、学生逻辑思维模式的培养、学生情绪情感表达方式的塑造,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等。制度文化作为高校中精神文化在制度上的具体表现,其所涵盖的内容包含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、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要求,是校园的正常秩序,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。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人格化,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表现于外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等。
三、文化育人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。
高校校园文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,对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、传承与创新,提升国家竞争力,提高国民文化的品位,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。文化育人,简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。
对于高校来说,就是要严格地遵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与其成长规律,以校园文化价值浸润渗透的途径和方式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的价值“润物细无声”般地扎根进大学生的精神深处,使其内化于身,外化于行,以实现“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”的育人效果,推动我国大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健康发展。因此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高校的教育职能如何发展,育人一直都是高校办学的根本性目的和必须坚持的教育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