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校园文化建设?
说得文雅些,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之所在。
正如一个人,如何在芸芸众生之中一眼识别出来,成为“明星”?终其一点,离不开其外形包装、更主要的是其内在气质的彰显,由内而外焕发出一个人特有的精气神,独有风格及个性属性。其中,外形包装等一定要与其个性匹配的统一性、协调性,及其完整性的系统的一体化,如世界歌星杰克逊,又如袁隆平、张桂梅等杰出贡献人物,他们具有独特的识别度,是一种个人人格品牌文化的沉淀,而形成的气质与个性特征。
校园文化建设,关键是文化建设。
文化是什么?是广告式的拼凑粘贴?是流行运动化的随潮入俗?
当然,这也是一种文化,可以理解为世俗文化。但与我们追求的校园文化相距甚远,校园是育人的场所,环境育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功能,亦是师生学习、娱乐与互动的空间。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、未来学校实验室发布的《未来学校白皮书》,其第三部分《未来学校的实践路径》,其实就是对校园文化进行规划布局,依循学校建筑合理有效规划和分布区域,传统学校因限于建筑场地等因素,过多的是线性布局;未来学校需要学习空间、学习方式、课程体系、教育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协同创新,在空间设计上过多注重学习社区的非线性布局,均是合理的布局,没有优劣对错,亦无高下之分。正如小脚老太太不可能穿高跟鞋,况且有些所谓的“现代感设计”的标榜,无非是没有血肉和灵魂的千篇一律的复制加粘贴。
往往在方案设计过程中,总会遇到令人尴尬的境况。如传统农村学校,其建筑从外形、色彩、方位布局等方面,均已形成了一定识别认知,然在设计过程则一味追求“现代感、时尚感”等等,就如一个喜剧角色,你装扮成了一个卡通人物的造型,或是上着正装下穿草鞋,没有整体的协调统一。
这,或许可称上文化体系的缺乏。正如学校品牌是书香校园,设计风格理应以中式风格为主,营造一种书香的氛围,看到其他学校或设计方案描述“现代感”强等,如此,这种校园文化是否少了“魂”?文化是否理解为一种让人愉悦、乐于接受的所有?
文化铸魂,是也。
其实,任何贴标签化的表述,就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野蛮。
文化,是一种积累和沉淀的过程,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规划推进,更是一种具有自我品牌属性的基因形成,一种传承和发挥的文化脉络。
校园文化建设,不论是传统学校还是未来学校,简而言之,即做最适合自己的文化,做自己应该有的样子。